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與國外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很多進口商品紛紛進入我國市場。時下,在各大商場、超市,從吃的到用的,都可見到進口商品。當 然,誰都不希望花錢買到假“洋貨”,因此在選擇一些標注“原裝進口”、“進口原料”等字樣的商品時便細心謹慎起來,被不少人視為可驗證商品“出身”的黑白 條碼自然而然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由于人們對條碼的認知不足,因此產生的疑問和困惑也不少。
市民疑問:條碼能表示商品是國產貨亦進口貨?
市民何女士近日到商場為孩子選購嬰幼奶粉。細心的她注意到,某品牌“金裝”奶粉在其罐裝上清晰地注明了“原裝進口”和“原產地:丹麥”等字樣, 而從這些包裝標注的標志不難看出商家想向消費者傳達這么一個信息——“該商品是洋貨”。可是,當她將罐子轉到背面,看到的13位的條碼前綴卻是“69”字 樣,她對此感到疑惑。在她看來,凡是“69”開頭的條碼是我國專用,即條碼是“69”開頭的商品應該屬于國內生產的產品。因此,她認為既然商家宣稱自己的 產品是進口貨,那么其對應的條碼前綴就不應該是“69”,否則將有可能涉嫌產品標志與實際不符。
對于何女士所指的某品牌奶粉是不是進口商品的問題,記者在走訪各大超市時聽到的說法各有不同。在江南區一大型超市的奶粉專柜,記者找到了該品牌 “金裝”奶粉,看到外包裝上的確注明了“原裝進口”等字樣,可是原產地卻有3種不同的標注,罐子分別標注了“丹麥”或“愛爾蘭”,在價格標簽出產地一欄卻 是“新西蘭”,而且標注的條碼以“69”開頭。記者試圖從包裝上的其余說明中找到有關該產品的原料、生產加工等地域情況,可是未能發現,只有原料成分、營 養列表和企業名稱,而且在企業名稱的標注上并未說明是國內的生產商還是經銷商。對此,促銷員也說不清該奶粉是不是進口商品。
在朝陽路一大型超市的奶粉專區,一促銷員在向記者介紹該奶粉時認可其包裝上標注的“69”開頭的條碼是國內專用,不過之所以出現多個“原產 地”,她和另一名奶粉促銷員的解釋均為“可能奶源是從多個國家引入,產品在國內生產加工”。在不能確定該奶粉是不是進口商品的情況下,該促銷員另外給記者 介紹了一款出自荷蘭的進口奶粉,還特意向記者亮出其罐裝上的條碼,這時看到條碼是以“87”開頭的。除此之外,記者在超市設立的進口商品專柜上還看到了很 多出自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泰國、馬來西亞等進口商品,出自不同國家的商品在包裝上標注的條碼前綴各不相同,如美國和加拿大的是“00~13”、澳大 利亞的是“93”等等。
專家解答:條碼僅說明廠商申請代碼的所在地
那么,何女士認為“凡是‘69’開頭的條碼均是國內產品專用”的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又是不是通過條碼就能直接判斷商品是國產貨還是進口貨?記者就這些問題請教了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廣西分中心(該分中心是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設在廣西的惟一分支機構)主任周鳳英。
周主任首先介紹,條碼是全球通用的商品標識符號,它是國際物品編碼協會依據EAN·UCC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在全球范圍內統一使用的13位編碼, 且都是由廠商識別代碼(含前綴碼)、商品項目代碼及校驗位組成。為了保證每一家企業生產的每一類商品項目的編碼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并且可以全球通 用,前綴碼必須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統一分配給各國(或地區)成員組織(在中國是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然后在前綴碼的基礎上再由各國(或地區)成員組織分配 給申請注冊的企業。這些由幾條黑白粗細的直線條加一串數字組成的條碼看起來很簡單,可它卻讓商品生產、流通和管理的自動化成為可能,從而讓百姓的消費生活 變得更豐富、快捷和安全,最直接反映在百姓生活當中的莫過于商店購物結算,收銀員只需用掃描器往商品條碼上輕輕一掃就可知消費的數額,大大縮短了排隊結賬 的時間。
她還介紹,目前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已將690至695之間的前綴碼分配給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使用,而前綴碼只表示分配和管理廠商識別代碼的國家(或 地區)編碼組織成員,而并非原產地,也就是說開頭部分是“690”至“695”之間的條碼是某商品的生產商(或經銷商)在中國內陸地區申請的商品條碼。此 外,我國廠商(企業)作為國外某技術或產品在我國大陸地區的生產加工商或經銷商是可以在國內編碼分支機構申請注冊,經核準注冊的條碼可以打印在相應的商品 上。因此,何女士質疑某品牌奶粉為何打著“原裝進口”卻又標注“69”開頭的條碼的現象,她表示在未經過有關調查之前,此種現象很有可能是該國外產品在中 國的經銷企業或加工生產企業向國內編碼機構申請了商品條碼,因此便會在商品包裝上標注“69”開頭的條碼;而如果該商品的外國企業未授權給中國企業在中國 內陸地區進行加工生產或銷售的,該產品不應該出現“69”開頭的條碼,而是該外國企業所處國家的專用條碼。綜上所述,條碼并不能直接說明這件商品是國內產 品還是進口產品,如果消費者在這方面有疑問可直接撥打電話5360318或5360319向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廣西分中心進行咨詢或提供有關線索。